《前任3》中,孟云曾向自己的兄弟抱怨女友。
主题只有一个:女人缺乏安全感。
因为缺乏安全感,才总是查岗让人不胜其烦;因为缺乏安全感,才总是揪着一点小事不放。
现实生活中,女人也总是如此,越是在意一个人,越是担心对方会离开。
但是,问题究竟在哪呢?
也许乐嘉对“安全感”的定义就是答案,他说:“归属感,是你强烈地想和他在一起;安全感,是你觉得他想强烈地和你在一起”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安全感”的缺乏,究其根本就是——无法笃定对方想和自己在一起。
于是,总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确定另一半的想法,因为在意才产生的作和闹是常见表现。
遗憾的是,单从检测爱入手,很难让一段感情良好保鲜。
真正能让男人无法放下的女人,往往不是爱作爱闹的,而是能够让他们依赖的,这样的女人,多半有这些“稀缺属性”。
01
具备“情绪价值”
感情里,有一种人被称为“扫兴式伴侣”。
她们总喜欢对伴侣做出负面评判性回应,和这样的人相处,即便心情再好,也很容易变得“扫兴”。
读者@十月曾说,自己的伴侣就是这样,两个人恋爱三年,在结婚前分开。
他和女友之间的问题,主要就在于无法收获快乐。
两个人约好去某家网红餐厅打卡,男生提前两个小时出门去排队,可还是被告知号早在上午就发完了。
吃不上饭是一次意外,他也给女友道了歉,可女友却骂他是“猪脑子”、“不靠谱”、“啥也做不好”。
回家后他哄了女友很久才哄好,可这件事没过多久,女友又生气了。
原因是女友的公司裁员,女友被裁掉,他主动安抚女友,也托朋友帮女友找工作,没想到女友却说:“都是因为跟了你,日子才过这么差”。
他不理解,明明很多事都和自己无关,明明自己也是正儿八经的国企员工,为什么总是在女友面前一文不值。
两个人类似的矛盾越多,男生越是心寒,最终选择了离开。
仔细分析这个案例,女生的问题究竟在哪?
其实就在于“情绪价值”太低。
“情绪价值”一词,原本用来衡量顾客在消费时能获得的情绪体验,简单来说,情绪价值=收获的积极情绪体验-消极情绪体验。
人们发现,情绪价值越高时,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兴趣也会越大,放在感情里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以上述案例为例。
和一个人恋爱,必然有觉得幸福的时刻,这就是积极的情绪体验,可是一旦发生争吵,或者被指责时,一个人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。
当另一半给自己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,远大于积极情绪体验时,一个人的内心很容易产生疲惫感,甚至难以继续维系这段关系。
尤其是对成年人来说,成年人单单是应付家庭、工作、社交这几件大事,都需要付出较多心力。
每当这时,倘若另一半带给自己的情绪体验太差,那么伴侣就会成为对方想逃离的存在。
反而是能兜得住另一半的情绪,能提供积极情绪的伴侣,让人相处不累还能倍感放松,这才能逐渐让人依赖。
要知道,唯有舒服,方能让彼此长久相拥。
02
保留“自我”
那么,当一个人能提供足够的“情绪价值”,就一定会被依赖了吗?
也不尽然。
情绪价值,的确是稀缺属性之一,但是只有情绪价值远远不够,因为很多问题,单是高情绪价值无法解决。
从女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件事,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。
试想,如果一个男人情绪稳定,每天都能换着花样哄你开心,你会心动吗?
很有可能心动。
但如果这个男人一无所有,除了哄你开心之外,无法帮你解决任何一个现实问题,你还愿意和他长久在一起吗?
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难,因为生活里不可能只有情绪。
所以能让男生完全依赖的女人,往往会具备情绪价值,可与此同时,她们还拥有另一个稀缺属性——自我高保留。
就像《三十而已》中的顾佳。
她虽然为了丈夫放弃了工作,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,可是他对于丈夫来说,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顾佳有学历,有工作经验,有解决问题的办法,她不仅能帮许幻山照顾好家庭,还能帮许幻山照顾好公司。
当林有有插手她们的婚姻时,顾佳完全不担心许幻山被抢走,不是她不爱对方,而是她知道,即便没有了自己的丈夫,她也能过得很好。
从顾佳的经历就能看出来,一个有自我的人,过得不可能太差。
这里要强调的是,什么才是自我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自我是指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,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,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、心理状态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。
对于“自我”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,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是谁,自己要干什么,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...
很多人在恋爱或者结婚后,就会逐渐为了家庭或者另一半牺牲自我。
家里有人赚钱,于是自己不去上班;家里开销太大,于是自己少买几件衣服;家里孩子没人照顾,于是自己就放弃工作。
当一个人完全失去自我时,她所缺少的,不仅仅是独立的能力,更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。
如果一个人对家庭的作用,仅仅是能打扫好卫生时,那么她最终的身份只会是一个保姆。
反而是那个先处理好自己的生活,再去辅助家庭变得更好的女人,有底气要求另一半,才能一直被另一半依赖。
03
蔡少芬在参加某综艺时曾说,自己每次上飞机前,都会告诉老公:“如果我死了,一定要照顾好两个女儿”。
说完她还强调了一遍,真的是每次。
别人调侃她“要对自己的丈夫有信心”,她却说:“他还年轻,如果我走了肯定会再娶的啊,就是一定要照顾好女儿。”
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有句经典语录:“人们老是把每件事想得很浪漫,那着实和实际毫无相关。”
总有人觉得,一个人爱自己,就应该爱一无所有的自己,爱无所作为的自己,爱那个喜欢作和闹的自己。
但其实,爱情没有想象得那么浪漫。
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,他更像一场“价值交换”,一个人唯有能提供更有利的价值,才能被另一个人长久依赖。
